第239章 从容应对(1 / 2)

帝国风云 闪烁 1718 字 1个月前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在二十八日上午,第二印度洋舰队、以及为其提供燃油的补给船只遭到过潜艇袭击。只是,没有一艘英国舰船被鱼雷击中,而且那艘中国潜艇随后就被击沉了。

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中,只提到有一艘潜艇在九度海峡附近失踪。

战后,一艘考察船在拉沙克群岛的米尼科伊岛东南大约三十公里处的海底,发现了这艘潜艇的残骸,并且打捞起了潜艇上的航海与作战日志,其中明确写到,在二十八日上午,向新加坡舰队司令部汇报了情况之后,该艇向英国舰队发射了六条重型鱼雷,随后遭到英军反潜战舰攻击,在十点四十分左右被深水炸弹击中。潜艇受创之后,在海底坐沉,潜艇上的官兵花了近二十个小时想让潜艇浮上海面,结果所有努力都失败了。最后一条的记录时间是二十九日六点五十四分,是由艇长亲笔写下的。这艘潜艇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几乎全因氧气耗尽而窒息身亡。考察还发现,英国皇家海军肯定派潜水员进入过这艘潜艇,因为潜艇指挥台后面的舱门有被切割过的痕迹。只是,英国皇家海军肯定没有在潜艇上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潜艇艇长在最后关头,破坏了至关重要的密码机,还启动了保险箱的防盗自毁装置。科考船在潜艇内发现的一些工具也证明,英国皇家海军的潜水员进入过这艘潜艇,而且试图打开保险箱。但是没有成功。

当然,这些都是后坏了。

遭到潜艇袭击后,第二印度洋舰队加快了燃油补给速度。因为已经到达印度,而且离英国皇家海军控制的港口并不远。所以斯科特没有让战舰加满燃油,航母与战列舰只装载了三分之二的燃油,巡洋舰与驱逐舰则只装了半油。减少燃油装载量,除了能够缩短补给作业时间之外,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好处,即能在战斗中达到最大设计航速,提高了战舰的战术机动能力。

这个时候,李向龙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收到新加坡发来的消息。李向龙当机立断,让舰队转向南下,准备与从新加坡赶来的油水补给舰会合。

虽然只航行了几千公里,但是第21舰队里的战舰上也没有剩下多少燃油了。

一直以来。中国海军战舰的续航力就不是很强。主要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的头号敌人是日本海军,因此中国海军主要在家门口作战,对战舰的续航力没有特殊要求。即便考虑到将来与美国作战。主战场也在西太平洋上,也等同于在家门口作战,也就不需要战舰具备横渡太平洋的能力。

大战爆发后,战舰续航力过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在“唐太宗”级舰队航母上。续航力不足的弊病已经有所弥补,其十二节巡航速度下的航程超过了九千海里。十六节航速下的航程也在六千海里以上。只是,“唐太宗”级的高速巡航能力依然不强。二十四节时只能航行三千五百海里,而三十节航速下的最大航行距离还不到两千海里。

当然,这一问题,与“唐太宗”级的动力配制有关。

与“秦始皇”级不同,“唐太宗”级的动力系统更注重巡航状态下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高速航行时的可靠性,使其在高速航行时的能耗非常高,因此导致高速航行时的航行距离大幅度缩水。

其实,这也是当时大部分战舰的弊病。

即便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战舰也很少全速航行,大部分时候都以巡航速度航行,只有在交战的时候需要全速航行。如此一来,大部分战舰都注重巡航状态下的能耗,而不是太重视全速航行时的能耗。

在进入巽他海峡之后,第21舰队就一直高速航行,航速没有低于过二十四节。

结果就是,仅仅两天,就烧掉了大半燃油。

当然,这还是针对“唐太宗”级舰队航母。

第21舰队里,其他任何一种战舰的续航力都比“唐太宗”级差。两艘快速战列舰就不用多说了。这两艘战舰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产物,帝国海军又一向不重视战舰的续航力,改造之后动力系统的油耗又大幅度提高,其最大续航力都在五千海里左右。“南京”级防空巡洋舰的续航力稍微好一点,主要是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全程伴随舰队航母作战,因此在续航力上也得与舰队航母持平,不然就会拖后腿,但是其最大续航力也只有七千多海里,仅有“秦始皇”级相当。至于轻巡洋舰与驱逐舰,续航力大多在三千海里左右。

如果不是出发的时候,让所有战舰都搭载了额外的燃油,恐怕第21舰队在二十七日就得进行燃油补给。

当然,安排在二十八日进行燃油补给,影响也不是很大。

此外,负责运输燃油的油水补给舰也要到二十八日才能与第21舰队会合。

主要就是,这些油水补给舰无法在新加坡港获得足够的燃油,从新加坡出发之后,首先得开往雅加达,在那里补充了燃油之后,才能经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并且在二十八日左右追上第21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