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海上鹰眼(1 / 2)

帝国风云 闪烁 1825 字 1个月前

这种被命名为“鹰眼”的海上巡逻机在一九四六年底,由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随即就获得了海军的订单。一九四七年一月底,第一批“鹰眼”就交付给了海军,一个月之后的装备量达到了四十架。

有趣的是,“鹰眼”的载机不是轰炸机,也不是以往的海上巡逻机。

要知道,海军最初的要求,只是一架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巡逻机,并没有对载机的性质提出明确要求。

正是如此,其他几家参与竞标的飞机制造厂都认为用原有的巡逻机改装就成了。

显然,这样的巡逻机,根本不可能满足海军的需求。

虽然把对海搜索雷达装上海上巡逻机并不难,当时的好几种巡逻机都能装载雷达,但是原有的巡逻机并不是最好的载机。

主要就是,这些巡逻机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安装对海搜索雷达。

更重要的是,这些运输机的机体结构已经固定下来,因此要加装雷达,只能安装在机鼻处。

这下,问题出来了。

当时,能装在机鼻的雷达,性能都不会好到哪里去。主要就是,雷达的小型化技术并不成熟,如果只是用于反潜巡逻,把雷达装在机鼻处还算勉强过得去,可是要用这样的雷达来进行大范围搜索,那就行不通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反潜巡逻机难以执行大范围对海搜索任务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如此,对原有的巡逻机进行改进根本行不通。

问题是,如果为此单独研制一种大型飞机,显然得不偿失。要知道,大战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而且海上巡逻机的产量肯定不会大到哪里去,海军能采购几百架已经很不错了。而任何一家飞机制造厂都不可能为此单独研制一种大型飞机。要知道,海军也肯定不会拿出太多的资金来采购海上巡逻机。

当时,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就看清了这一点。

研制新的平台不可能,而原有的海上巡逻机又不堪用,那就只能寻找一种现有的,更加合适的平台。

有趣的是,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盯上的不是轰炸机,而是运输机。

要知道,当时最有望获得海军订单的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就是以远程轰炸机为平台,改造出海上巡逻机。

虽然西飞的方案也很不错。但是最终依然败下阵来。

原因只有一个。轰炸机的造价过于高昂,在核算成本的时候,西飞方案的单价竟然是南飞的三倍!

更重要的是,西飞方案的性能未必比南飞的好。

结果就是,海军只选择了南飞一家进入工程试制阶段。并且在签署试制合同的时候就明确提到,只要样机达到了海军提出的最低指标,海军将在量产之前就签署采购合同,让南飞有足够的资金建造生产线。

必须承认,南飞选择运输机为载机,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虽然海上巡逻机也是作战飞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很有可能遇到敌机,甚至会遭遇敌人的战斗机,但是与战斗机、轰炸机相比。海上巡逻机只是二线飞机,而且是属于部署在机场上的飞机,因此海军并没有要求海上巡逻机必须具备自卫能力,甚至不会太在乎海上巡逻机的生存能力。

说白了,海上巡逻机最主要的生存手段,就是利用机载雷达。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之外发现敌舰,然后避开敌人的防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配备了雷达的海上巡逻机主要在夜间活动。

要知道,直到大战结束,也没有一种舰载战斗机能够在夜间升空拦截敌机,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夜间对海上巡逻机构成威胁。

这样一来,海军对海上巡逻机的一些硬指标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主要飞行性能中,海军只在乎两种,一是航程、二是最大持续飞行时间。

相对而言,后者还要重要一些。

主要就是,海上巡逻机不是侦察机,并非沿着固定航线飞行。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每一架海上巡逻机都会有一块巡逻区域,而且这块区域不会小到哪里去,所以海上巡逻机需要有足够的持续飞行时间。

这样一来,海上巡逻机的飞行速度反而不益太高。

原因很简单,飞行速度与油耗成正比,提高巡航飞行速度,就会增加油耗,也就缩短了持续飞行时间。

显然,轰炸机的速度太快了。

虽然重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并不短,当时已经达到了四千五百公里,但是其持续飞行时间不到二十个小时。

要知道,海军对海上巡逻机的要求是达到二十四小时。